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推动AI教育的新举措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对AI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平台和推动产学研融合,全面提升高校AI教育水平。
重点内容: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50个国家级AI示范学院和100个AI特色专业,培养10万名高水平AI人才。
二、核心举措
1. 优化AI课程体系
– 引入跨学科课程,如“AI+医学”“AI+金融”等,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 推广MOOC(慕课)和微专业,覆盖更多学生群体。
– 实际案例:清华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与法律”课程,结合法学与AI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建设高水平实践平台
– 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AI实验室,如华为“昇腾AI生态高校实验室”。
– 设立国家级AI竞赛,如“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
– 实际案例:上海交通大学与商汤科技联合成立“AI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研发机会。
3.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 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流动,提升教学实践性。
– 设立AI产业学院,如浙江大学阿里云人工智能学院。
– 实际案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百度合作开设“自动驾驶”专项班,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项目。
三、成效与展望
截至2023年,已有30余所高校获批国家级AI示范学院,累计培养AI专业人才超5万人。未来,计划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推动AI教育普惠化,助力我国成为全球AI创新高地。
重点内容: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高校AI教育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为数字经济时代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