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采购纠纷预防:合同必写的3条价格波动保护条款
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料价格波动是引发采购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市场供需变化、原材料成本浮动或汇率波动等因素,买卖双方可能因价格争议陷入法律纠纷。为规避此类风险,合同中必须明确价格波动保护条款。以下是3条关键条款及实际案例分析。
1. 价格调整机制(浮动价格条款)
重点内容:明确约定价格调整的触发条件、计算方式和频率,例如与大宗商品指数、汇率或通胀率挂钩。
案例:
2021年,某建筑公司与钢材供应商签订固定价格合同,但未约定价格调整条款。后因全球钢材价格上涨40%,供应商要求涨价被拒,导致项目停工。法院判决双方分担损失,因合同未预见市场波动风险。若合同中写入“钢材价格随上海螺纹钢期货指数季度调整”,纠纷可避免。
2. 不可抗力与成本兜底条款
重点内容:规定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成本激增时,买方需分担部分成本或允许供应商暂缓交货。
案例:
2020年疫情期间,某电子企业因芯片短缺与供应商签订补充协议,约定“若原材料成本上涨超15%,买方需支付超出部分的50%”。该条款平衡了双方风险,避免了诉讼。
3. 长期合同的分阶段定价
重点内容:将长期合同拆分为多个阶段,每阶段价格根据市场重新议定,或设定价格上限与下限(Cap & Floor)。
案例:
某汽车厂商与锂电池供应商签订5年协议,约定“每年根据伦敦金属交易所钴价重新核定单价,且涨幅不超过8%”。这一条款既保障了供应商利润,又防止了采购方成本失控。
总结
价格波动保护条款的核心是风险共担与透明度。通过上述条款,企业可减少争议,维护供应链稳定。建议在合同中明确:
– 价格调整公式(如指数联动);
– 不可抗力的成本分摊比例;
– 分阶段定价的触发条件。
(注:实际案例中的企业名称已做匿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