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息肉属于什么性质?消化道疾病早筛与治疗?

扁平息肉的性质及其在消化道疾病早筛与治疗中的意义

1. 扁平息肉的定义与性质

扁平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的一种隆起性病变,与常见的带蒂息肉不同,其形态扁平或轻微隆起,边缘不规则,表面可能呈现凹陷或糜烂。根据组织学分类,扁平息肉可分为:
腺瘤性扁平息肉:具有癌变风险,尤其是直径>1cm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
非腺瘤性扁平息肉:如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通常为良性。

重点内容:扁平息肉因隐匿性强(易被内镜漏诊)和恶变潜力高,是消化道早癌筛查的重点对象。

2.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名52岁男性患者因“反复上腹隐痛”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一处直径8mm的扁平息肉(IIb型),活检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确认切缘阴性,避免了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重点内容:该案例凸显了内镜精查对扁平息肉早期诊断的价值,以及ESD技术在微创治疗中的优势。

3. 消化道疾病早筛策略

3.1 高危人群筛查

年龄≥40岁且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腹痛)。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或息肉病史。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或长期吸烟/饮酒者。

3.2 筛查技术

高清染色内镜(如NBI、BLI):提高扁平息肉检出率。
超声内镜(EUS):评估病变浸润深度。

重点内容亚洲人群胃癌高发,建议将胃镜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4. 治疗与随访

内镜下治疗
– EMR(黏膜切除术)适用于<2cm的病变。
– ESD(黏膜剥离术)用于较大或高风险病变。
术后随访:腺瘤性息肉患者需每1-3年复查内镜。

重点内容完整切除是避免复发的关键,需结合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

5. 结论

扁平息肉作为潜在的癌前病变,需通过规范化内镜筛查精准治疗降低消化道肿瘤风险。公众应提高健康意识,高危人群积极参与早筛,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重点内容:消化道健康管理需医患协作,内镜技术的进步为早癌防治提供了有力工具。

(0)
上一篇 2025年8月2日 下午10:29
下一篇 2025年8月2日 下午10: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