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症属于几级精神病?诊断标准与治疗干预指南
1. 躁郁症的精神疾病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二级精神病),需纳入国家精神卫生管理体系。
– 一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需强制治疗。
– 二级精神病:包括躁郁症、重度抑郁症等,需长期干预但通常无需强制治疗。
– 三级精神病:如焦虑症、轻度抑郁,以门诊治疗为主。
重点内容:躁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自杀风险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需早诊早治。
—
2. 躁郁症的诊断标准
2.1 核心症状(DSM-5标准)
– 躁狂/轻躁狂发作:
– 持续至少1周(躁狂)或4天(轻躁狂)的情绪高涨、活动增多。
– 伴随症状:睡眠需求减少、思维奔逸、冒险行为(如过度消费)。
– 抑郁发作:
– 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可能伴随自杀意念。
2.2 分型
– I型:至少1次躁狂发作。
– II型:至少1次轻躁狂+1次重度抑郁发作。
案例:
患者男性,28岁,因“连续5天不眠、疯狂购物、言语夸大”就诊,既往有抑郁发作史。诊断为双相I型障碍,经心境稳定剂治疗后症状缓解。
—
3. 治疗干预指南
3.1 药物治疗
– 一线选择:
– 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
– 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用于急性躁狂。
– 禁忌:单纯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
3.2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情绪波动触发因素。
– 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支持系统。
3.3 社会支持
– 纳入社区管理: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 职业康复:帮助恢复社会功能。
重点内容:综合治疗(药物+心理+社会支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4. 预后与注意事项
– 复发率高达50%,需终身管理。
– 早期识别:如发现情绪剧烈波动,需及时就医。
通过规范治疗,约60%患者可维持稳定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