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形构成骗婚?法律知识普及与防范建议

什么情形构成骗婚?法律知识普及与防范建议

一、骗婚的法律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骗婚是指一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诱骗另一方与其结婚,从而骗取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骗婚不仅违背公序良俗,还可能构成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重点内容:骗婚的核心是“非法占有目的”和“欺骗手段”,需与感情纠纷或普通婚姻矛盾区分。

二、构成骗婚的常见情形

1. 虚构身份或经济条件

– 隐瞒真实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如已婚谎称未婚);
– 伪造职业、学历、财产(如假冒富豪或高官)。
案例:2021年上海某案中,男子王某伪造房产证和存款证明,骗取女方结婚并索要彩礼50万元,后以诈骗罪被判刑。

2. 以结婚为名索取高额财物

– 索要彩礼、房产、车辆后迅速消失或拒绝共同生活;
– 以“习俗”为由多次要求转账。
重点内容:若财物交付后对方无共同生活意愿,可能涉嫌诈骗。

3. 隐瞒重大疾病或生理缺陷

– 未如实告知传染病(如艾滋病)、精神疾病或生育能力问题;
–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053条,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

4. 跨国骗婚或拐卖妇女

– 以跨国婚姻为幌子,骗取签证费用或贩卖人口;
案例:2019年广西破获的团伙案中,外籍女性假借结婚骗取中国男性财物后潜逃。

三、法律后果与维权途径

1. 民事责任

– 受骗方可向法院申请撤销婚姻(需在知道被骗后1年内提出);
– 要求返还彩礼或其他财物(依据《民法典》第1042条)。

2. 刑事责任

– 若骗婚行为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金额超3000元至1万元),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则刑期更长。

3. 维权步骤

1.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证人证言;
2. 报警或向法院起诉;
3. 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

四、防范骗婚的建议

1. 婚前充分了解:核实身份、学历、财产状况(如要求查看征信报告);
2. 谨慎对待财物:大额彩礼或赠与可约定书面协议;
3. 留意异常行为:如拒绝见面家属、频繁索要钱财;
4. 法律咨询:婚前可通过律师或公证处保护权益。

重点内容:婚姻登记前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核查对方背景。

通过法律知识普及和风险防范,公众可有效识别骗婚陷阱,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遇可疑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0)
上一篇 2025年8月15日 下午9:43
下一篇 2025年8月15日 下午9: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