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染病分类
1. 手足口病的法定传染病类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被归类为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需要监测管理的传染病,与甲类(强制管理)和乙类(严格管理)相比,防控措施相对宽松但仍需重视。
重点内容:
– 我国传染病分类标准中,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 同类别还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2. 国际分类对比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手足口病列为需要全球监测的传染性疾病。在部分国家(如新加坡)则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要求医疗机构24小时内上报。
3. 实际案例分析
2018年广州某幼儿园暴发事件:
– 累计报告病例32例
– 病原学检测确认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为主要病原体
– 疾控中心采取的措施包括:
• 患儿隔离治疗(症状消失后1周方可返园)
• 班级停课10天
• 全面终末消毒
4. 防控要点
重点内容:
– 主要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
– 高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90%以上)
– 预防核心措施:
• 接种EV71疫苗(预防重症)
• 落实手卫生
• 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5. 临床特征与鉴别
典型表现为:
– 手、足、口腔疱疹或溃疡
– 部分患儿伴发热(38℃左右)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疱疹性咽峡炎(仅口腔出现疱疹)
• 水痘(向心性分布皮疹)
(注:文中标红部分为防控关键信息,需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