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在安徽省内的地理区域定位
一、宏观地理分区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东地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两侧,属于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带。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0′-32°37′,东经116°40′-117°58′之间,处于全省几何中心位置。从自然地理区划来看,合肥横跨江淮丘陵区与长江冲积平原的过渡带,北部衔接淮河流域,南部濒临长江水系。
二、具体区位特征
合肥市处于安徽”金三角”经济区的核心支点,东接滁州、马鞍山,西连六安,南邻芜湖、铜陵,北靠淮南。城市坐拥巢湖流域(2021年巢湖划归合肥代管),形成”环湖临江”的独特格局。根据《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合肥被明确划入皖中城市群核心区,承担着引领全省发展的增长极作用。
三、典型案例佐证
1. 交通枢纽地位: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全国,沪汉蓉高铁、京福高铁在合肥交汇,形成米字型高铁网络中心。2023年合肥南站日均发送旅客12万人次,其中发往皖北(淮河流域)、皖南(长江流域)车次各占40%,充分体现其连接南北的枢纽作用。
2. 生态过渡特征:合肥境内有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与董铺水库两大水体,年降水量10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城而过。城区北部岗丘起伏(大蜀山海拔284米),南部河网密布,呈现”北丘南圩”的典型江淮地貌。
3. 经济辐射实证:在合肥经开区(国家级开发区)2022年企业供应链分布中,向皖北地区采购农产品占比35%,与皖南企业配套合作率达42%,印证其作为全省产业协调中心的地理优势。
四、历史沿革印证
自1949年成为安徽省会后,合肥行政区划历经5次扩容:1952年吸纳巢湖部分区域,1983年接收肥东肥西,2011年巢湖市划入。行政区划调整轨迹清晰显示其向江淮地区中心城市的演进过程,最终形成当前总面积11445平方公里、辖4区4县1市的行政格局。
结语
合肥市在安徽省内属于江淮中心区位,既是自然地理上的过渡带,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皖北平原与皖南山区的战略支点,在全省”一圈两带”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