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请看这篇关于贵州铜仁行政区划变迁的专业探究文章。
—
铜仁县现在属于哪个省份?贵州行政区划变迁探究
摘要
本文旨在明确解答“铜仁县现今所属省份”这一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系统梳理贵州省,特别是铜仁地区自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历程。文章将通过分析从“县”到“市”的演进、地级行政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最新的“市辖区”模式等关键节点,结合具体案例,揭示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逻辑与影响。
一、 核心结论:铜仁县今属贵州省
首先,直接回答标题中的问题:历史上的“铜仁县”其主体区域现今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铜仁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已于1987年被撤销。其原有行政区域与另一地区合并,设立了县级铜仁市。此后又经过一次重大调整,原县级铜仁市的辖区现已转变为地级铜仁市的市辖区——碧江区和万山区。
因此,更准确的表述是:原铜仁县的核心区域,现为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
二、 贵州与铜仁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要理解铜仁的变迁,必须将其置于贵州省的整体区划调整背景中。
1. 明清时期的“府县制”
* 明代:1413年,明朝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行省。铜仁地区在当时设置了铜仁府,下辖铜仁县(万历年间设置)、省溪司、提溪司等,形成了“府-县/司”的治理结构。
* 清代:沿袭明制,仍为铜仁府,治所设在铜仁县。此时的“铜仁县”是“铜仁府”的附郭县(府治所在地的县)。
2. 民国时期的“专员公署”制
* 民国初年,废府存县,铜仁府被撤销,只保留铜仁县,直接隶属于贵州省。
* 1935年,国民党政府于省下设行政督察区,铜仁县成为第六行政督察区的专员公署驻地,辖铜仁、松桃、江口、玉屏、思南、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等九县。这一格局基本奠定了现代铜仁地区的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的频繁调整(1949-2000)
* 1949年后,设立铜仁专区,后称铜仁地区,专员公署(后称地区行政公署)驻铜仁县。此时的“铜仁县”与“铜仁地区”是两个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县级 vs 地级)。
* 1987年关键节点:撤销铜仁县,设立县级铜仁市。这是“铜仁县”之名在历史上的终结。原铜仁县的行政区域由新设立的县级铜仁市继承。
* 案例一:从县到县级市
> 1987年的“撤县设市”,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体现。将“县”改为“市”,标志着该地区经济重心从农业向工商业转变,城市建设和规划权限得到提升。县级铜仁市的设立,反映了当时铜仁城镇规模和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
4. 新世纪的“地改市”浪潮(2011年)
* 2011年,又一次重大调整:撤销铜仁地区和县级铜仁市,设立地级铜仁市。这被称为“地改市”或“撤地设市”。
* 新设立的地级铜仁市下辖:
* 碧江区:以原县级铜仁市的绝大部分行政区域为新设的碧江区的行政区域。
* 万山区:由原万山特区(一个因汞矿而设立的特殊行政区)改制而来。
* 其他9个县: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
* 案例二:从地区到地级市
> 2011年的“地改市”是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撤销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地区”,设立具有完整人大、政府、政协的“地级市”,旨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级铜仁市的设立,赋予了铜仁更大的自主发展权,使其从“省派辖区”转变为“一级政权实体”。
三、 总结与现状
铜仁的行政区划变迁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治理体系演变的一个缩影:
1. 名称演变:铜仁县 (1413-1987) → 县级铜仁市 (1987-2011) → 碧江区 (2011至今)。
2. 层级提升:从隶属于府的县级单位,逐步演变为地级行政中心的核心区。
3. 驱动因素:这一变迁主要由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大动力驱动。
如今,当我们探寻“铜仁县”时,其地理和文化核心存在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而整个铜仁市作为黔东门户,下辖2区8县,正以其全新的行政区划身份,推动着武陵山片区的整体发展。
—
参考资料:
* 《铜仁市志》
* 《贵州省志·地理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