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请看以下为您生成的专业文章。
丙泊酚的药理分类与临床麻醉应用规范
一、丙泊酚的药理分类
丙泊酚(Propofol),其化学名称为2,6-二异丙基苯酚,是一种超短效的静脉全身麻醉药。在药理学的精确分类上,它不属于传统的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或吸入性麻醉药,而是被单独归类为烷基酚类静脉麻醉药。
其核心药理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突触后抑制性氯电流,从而高效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催眠、遗忘以及剂量依赖性的意识消失。由于其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停药后苏醒快且完全,丙泊酚已成为现代麻醉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药物,被誉为静脉麻醉的“基石”。
二、丙泊酚的临床麻醉应用规范
丙泊酚的应用需严格遵守个体化、精准化的原则,以确保患者安全并达到最佳麻醉效果。
1. 主要临床应用场景
* 全身麻醉的诱导与维持:这是其最经典的用途。诱导剂量通常为1.5 – 2.5 mg/kg,维持则采用持续静脉泵注,剂量范围一般为 4 – 12 mg/kg/h,需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和患者反应实时调整。
* 监护性麻醉(MAC):用于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短小手术或操作,提供深度镇静。
* 重症监护室(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用于需要长时间镇静的危重患者,便于机械通气和降低氧耗。
2.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重点内容)
* 过敏禁忌:对丙泊酚、大豆或鸡蛋过敏者禁用。
* 慎用人群:循环功能不稳定、低血容量、严重心功能不全、癫痫患者及脂肪代谢紊乱者需慎用。
* 注射痛:注射痛是丙泊酚非常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预防此问题,常规会预先注射利多卡因或选择较粗的肘部静脉进行输注。
* 呼吸与循环抑制:丙泊酚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和呼吸暂停。因此,必须在有完善的人工气道管理和复苏设备的环境下,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使用。
* 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这是一种罕见但致死率极高的严重并发症(重点内容)。多见于长时间(>48小时)、大剂量(>4 mg/kg/h)输注的儿童或危重患者。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高脂血症、横纹肌溶解、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一旦怀疑PRIS,必须立即停药并采取支持治疗。
3. 药物配制与储存规范
丙泊酚注射液是脂肪乳剂,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因此,开启后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并建议单次使用,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以防细菌污染导致败血症。
—
三、实际临床案例
案例背景:
一名45岁,体重65kg,ASA分级I级(健康状况良好)的男性患者,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麻醉过程:
1. 麻醉诱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常规监护(ECG、SpO₂、NIBP)。预先经静脉通路给予芬太尼0.1mg进行镇痛。约一分钟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剂量约120mg)。推注过程中,麻醉医生观察到患者出现轻微的注射部位不适(注射痛),但很快随着意识消失而缓解。约60秒后,患者意识完全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同时出现一过性的血压下降(从125/80 mmHg降至100/60 mmHg)和约30秒的呼吸暂停,这是丙泊酚预期的药理反应。麻醉医生随即面罩给氧辅助通气,并准备好肌松药(如罗库溴铵)和气管插管设备。
2. 麻醉维持:在成功完成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后,开启靶控输注(TCI)系统,以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3.0 μg/mL)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如气腹、牵拉)和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微调靶浓度。
3. 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前约10分钟停止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由于丙泊酚超短效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患者很快出现自主呼吸,意识逐渐恢复。拔除气管导管后,患者对答切题,定向力恢复,无明显不适,安返病房。整个苏醒过程平稳、迅速。
案例总结:
此案例典型地展示了丙泊酚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全过程,突出了其起效快、苏醒迅速完全的核心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其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效应,强调了在严密监护下由专业麻醉医生操作的必要性。规范的用药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