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在茶叶分类中是否属于乌龙茶类别?

岩茶在茶叶分类中是否属于乌龙茶类别?

1 茶叶分类体系与乌龙茶的定义

中国茶叶根据发酵程度和工艺特点分为六大类:绿茶(不发酵)、白茶(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青茶(即乌龙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和黑茶(后发酵)。其中乌龙茶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做青”工艺,通过摇青、晾青交替进行促使茶叶部分发酵,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形态特征和独特的花果香。

根据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乌龙茶的明确定义为:采用特定茶树品种的鲜叶,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半发酵茶叶。该标准将乌龙茶分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大亚类。

2 岩茶的工艺特征与品类归属

2.1 岩茶的制作工艺

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核心产区,其制作完整遵循乌龙茶工艺体系:
萎凋:日光或加温萎凋散失水分
做青:摇青与晾青交替进行(关键发酵工序)
杀青:高温终止酶活性
揉捻:塑造条索形状
烘焙:包括初焙和精焙,形成特有炭火香

岩茶特有的”炭焙”工艺属于乌龙茶干燥工序的深化应用,并非独立于乌龙茶工艺体系之外。其发酵程度通常介于20%-50%之间,完全符合半发酵茶的核心定义。

2.2 学科研究与市场定位

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明确将武夷岩茶划归闽北乌龙茶代表品类。武夷山当地执行的《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中,开篇即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类”。

3 实证案例分析

3.1 传统名丛的品种特征

大红袍作为岩茶之王,完美体现乌龙茶特征:
– 发酵程度约40%,呈现典型的”三红七绿”叶底
– 香气兼具绿茶清香与红茶醇厚,形成独特”岩韵”
– 茶汤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带花香果味

3.2 工艺对比实验

2020年武夷学院茶学研究所开展对比实验:
– 同一批茶树鲜叶分别制作绿茶(直接杀青)、岩茶(做青后杀青)、红茶(全发酵)
– 生化检测显示:岩茶茶多酚氧化程度为45%,明显高于绿茶(<5%)但低于红茶(>90%)
– 香气组分分析:岩茶检出68种芳香物质,其中橙花叔醇、吲哚等乌龙茶特征成分含量显著

4 常见误解辨析

4.1 “岩茶独立说”来源分析

部分消费者产生误解的原因包括:
特殊地理标志:武夷山丹霞地貌土壤赋予的”岩韵”被误认为工艺本质不同
焙火工艺突出:深度炭焙形成的火香掩盖了做青形成的花果香
品类复杂性:水仙、肉桂、名丛等品种多样性造成认知混淆

4.2 学术界的统一认知

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在《茶叶科学》2021年第2期明确指出:”武夷岩茶是闽北乌龙茶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工艺完整保留了乌龙茶半发酵的核心技术体系,所谓独立于乌龙茶之外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5 结论

岩茶毫无疑问属于乌龙茶类别,是闽北乌龙茶的核心代表。其虽然在焙火工艺和地域风土上具有特殊性,但根本的工艺逻辑、生化转化过程和品质特征完全符合乌龙茶的分类标准。这种特殊性正体现了中国乌龙茶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非独立于体系之外。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
2. 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叶词典》上海文化出版社
3. 武夷学院《武夷岩茶做青工艺与品质形成机理研究》2020年度报告

(0)
上一篇 12小时前
下一篇 1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