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否被划定为偏远地区?
在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语境中,”偏远地区”是一个常见但定义灵活的概念,通常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交通便利度和公共服务覆盖程度等因素相关。对于青海省是否属于此类地区,答案是肯定的,青海省的大部分区域被国家多个部委和不同领域的政策明确界定为偏远、艰苦或欠发达地区。
—
## 一、政策层面的官方界定
国家不同部门根据其管理领域,对“偏远地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名录。
### 1.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
这是最权威的界定之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制定。该政策将国内地区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为一至六类地区,类别越高,条件越艰苦,相应的津贴也越高。
* 青海省的情况:青海省除西宁市部分城区外,绝大多数州县都被纳入该津贴实施范围,且普遍被划为三至六类的高类别艰苦边远地区。例如,海西州的部分地区属三类,玉树州、果洛州等高海拔、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则被划为最高的五类或六类地区。这一划分直接证明了国家层面认定青海省大部分区域属于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带。
### 2.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在财政领域,青海省因其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成本高昂、自身财力有限,长期以来都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倾斜对象。这种财政上的支持,正是基于其作为经济欠发达和地理位置偏远地区的定位。
### 3. 其他领域的政策
* 教育和人才政策: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中,青海省一直被列为重点服务省份,享受特殊的招聘、待遇和晋升政策倾斜,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 交通运输与物流:在邮政、快递等行业资费标准中,青海省(尤其是州县)普遍被列入远程或特殊派送区域,通常运费更高、时效更长,这在商业层面印证了其“偏远”的属性。
—
## 二、青海被视为偏远地区的核心原因
地理与环境因素是根本原因。
1. 高海拔与恶劣气候:青海全省均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极其严酷,不适合大规模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
2. 地广人稀:青海省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但常住人口仅不到600万,人口密度极低,城镇和村落之间距离遥远,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巨大。
3. 交通可达性差:虽然近年来交通网络飞速发展,但相较于东中部省份,其铁路、公路网密度仍非常低,远离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
## 三、实际案例佐证
### 案例一:人才招聘与稳定——格尔木市某医院的困境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虽为州府,但仍属艰苦边远地区)一家公立医院常年面临招聘难问题。医院为一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提供的安家费和工资待遇可能远高于东部地区县级医院,但依然应者寥寥。最终成功招聘的医生,其劳动合同中会明确注明“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四类地区)”,并约定服务年限。这一案例生动体现了国家政策如何通过经济补偿来对冲“偏远地区”对人才的排斥效应。
### 案例二:物流与电商——玉树州消费者的“附加成本”
一位居住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消费者想从某电商平台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在结算时,他发现大部分商家都明确标注 “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不包邮” 或 “需加收30元远程配送费” 。即便个别大型电商提供包邮服务,预计送达时间也长达7-10天,远长于东部地区的2-3天。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市场行为对青海“偏远”身份最直接的确认。
### 案例三:教育资源的特殊支持—— “异地办学”模式
为弥补本省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不足,青海省与教育发达省市合作,创办了异地高中班(如在北京、辽宁、湖北等地办班)。每年选拔一批青海省内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送到教育条件更好的省市接受高中教育,所有费用由财政承担。这种特殊的教育援助模式,正是基于对青海本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处偏远的承认而设立的。
—
##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从国家官方政策的划分(如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还是从市场经济活动的表现(如物流成本),或是具体的社会生活案例来看,青海省除西宁等极少数中心城市外,其广袤的国土面积确实被普遍认定并对待为“偏远地区”。这种界定并非歧视,而是国家基于现实差异实施精准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旨在通过财政转移、人才补贴、项目倾斜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当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