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在乐器分类中,它究竟属于什么类型的乐器?
引言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从西域传入中原后,经不断演变,琵琶逐渐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核心乐器之一。然而,许多人对琵琶在乐器分类体系中的定位存在疑问:它究竟是弦鸣乐器、弹拨乐器,还是其他类型?本文将从国际通行的乐器分类法出发,结合琵琶的结构与演奏方式,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
一、国际乐器分类标准:霍-萨分类体系
目前国际学术界广泛采用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分类法(Hornbostel-Sachs Classification),将乐器分为以下四大类:
1. 体鸣乐器(Idiophones)
2. 膜鸣乐器(Membranophones)
3. 弦鸣乐器(Chordophones)
4. 气鸣乐器(Aerophones)
根据这一体系,琵琶明确属于弦鸣乐器,因其发声依赖于琴弦的振动。进一步细分,琵琶属于弦鸣乐器中的拨弦乐器(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s),与吉他、竖琴、古筝等归为同一子类。
—
二、琵琶的结构特征与发声原理
1. 核心结构
琵琶由以下部分组成:
– 共鸣箱(梨形木质音箱)
– 琴颈(设品相以定音高)
– 琴弦(传统为丝弦,现代多用钢弦或尼龙弦)
2. 发声方式
通过手指或拨片拨动琴弦产生振动,经共鸣箱放大声音。这一机制与吉他、琉特琴等西方拨弦乐器高度相似。例如,琵琶的“轮指”技法与吉他的“轮扫”技术虽名称不同,但物理原理一致。
—
三、中文语境下的分类: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
在中国传统乐器分类中,琵琶被归为“弹拨乐器”(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s),与古筝、阮、柳琴等并列。这一分类强调演奏手法(用手指或拨片弹拨)而非单纯发声原理,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实践导向特征。
重点案例:现代乐团中的琵琶角色
在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出中,琵琶常作为弹拨乐声部的核心乐器,与扬琴、中阮等协作。例如在经典作品《十面埋伏》中,琵琶通过“扫弦”“绞弦”等技法模拟战争场景,凸显其作为拨弦乐器的表现力。
—
四、跨文化对比:琵琶与同类乐器的关联
1. 与西方乐器的共性
琵琶的四弦、品相结构及拨奏方式,与欧洲的琉特琴(Lute) 高度相似。历史上,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而琉特琴则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二者同属拨弦乐器家族。
2. 与东亚乐器的差异
日本琵琶(Biwa)虽源自中国,但其共鸣箱更扁平、品相较少,音色偏暗淡,演奏时多用拨子而非指甲。这体现了同一类乐器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性演变。
—
五、常见误解辨析
误解1:琵琶是“打击乐器”
辨析:尽管琵琶演奏中存在“拍板”“敲面板”等效果技法(如《霸王卸甲》中的敲击声),但这些仅是辅助手段,其核心发声仍依赖琴弦振动,故不属于打击乐器。
误解2:琵琶是“弓弦乐器”
辨析:二胡、小提琴等弓弦乐器靠摩擦琴弦发声,而琵琶始终以拨弦为核心方式。唐代虽曾有“轧琵琶”(用竹片擦奏),但并非主流。
—
结语
综上所述,琵琶在科学分类中属于弦鸣乐器下的拨弦乐器,在中国传统分类中则明确为弹拨乐器。其跨文化基因与技术多样性,使之成为连接东西方音乐的重要载体。理解琵琶的分类,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其音乐特性,更能深化对全球乐器演变脉络的认知。
重点提示:乐器分类需兼顾科学标准与文化语境,避免单一视角的片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