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属于诈骗?一文了解法律定义

什么情况属于诈骗?一文了解法律定义

# 1. 诈骗的法律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重点内容
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
欺骗手段:通过虚构事实(如伪造身份、虚假承诺)或隐瞒真相(如隐瞒产品缺陷)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
财产损失: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财产,导致实际损失。

# 2. 构成诈骗的常见情形

# 2.1 电信网络诈骗

案例:2021年,某团伙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涉嫌洗钱”为由要求受害人转账至“安全账户”,骗取数百万元。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主犯10年有期徒刑。
重点内容
– 利用电话、短信、社交软件等虚拟渠道实施欺骗。
– 常见手法:冒充熟人、虚假中奖、投资理财骗局等。

# 2.2 合同诈骗

案例:张某以虚假房产证作抵押,与李某签订借款合同,骗取50万元后潜逃。法院认定其构成合同诈骗罪。
重点内容
–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
– 常见手段:伪造资质、虚构履约能力、收钱后逃匿。

# 2.3 金融诈骗

包括信用卡诈骗、保险诈骗等。
案例:王某通过伪造病历骗取医疗保险金20万元,最终以保险诈骗罪获刑。

# 3. 不构成诈骗的例外情况

以下情形可能涉及民事纠纷而非刑事诈骗:
1. 经济纠纷:如因经营不善无法还款,但无非法占有目的。
2. 夸大宣传:商家对产品功效适度夸张,但未完全虚构事实。

重点内容:是否构成诈骗罪,核心在于主观故意客观欺骗行为的举证。

# 4. 如何防范诈骗?

– 警惕“高收益、零风险”投资承诺。
– 核实对方身份(如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公检法”要求)。
– 保留交易凭证,及时报警。

法律依据:《刑法》第26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如需进一步维权,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公安机关。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9日 下午2:02
下一篇 2025年6月29日 下午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