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漏税属于哪种违法行为?法律后果
一、偷税漏税的法律定性
偷税漏税属于税收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分为以下两类:
1. 偷税(逃税):纳税人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不列或少列收入,或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等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 法律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
2. 漏税:纳税人因疏忽或计算错误等非主观故意原因导致未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
– 法律后果: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但一般不构成犯罪。
重点内容:偷税是主观故意行为,可能构成犯罪;漏税多为过失,需补税但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
二、偷税的法律后果
(一)行政责任
1. 补缴税款+滞纳金:税务机关可追缴未缴或少缴税款,并按日加收0.05%滞纳金。
2. 罚款:处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
(二)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01条(逃税罪):
– 数额较大(占应纳税额10%以上):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 数额巨大(占应纳税额30%以上):处3-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初犯免责条款: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税款、滞纳金并接受行政处罚的,可不追究刑事责任(限首次违法)。
重点内容:逃税罪的关键在于主观故意和逃避缴税目的,初犯及时补救可免刑责。
三、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1:范冰冰偷税案
– 案情:2018年,演员范冰冰通过“阴阳合同”隐匿收入,偷逃税款及滞纳金合计8.84亿元。
– 处罚:
– 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共计8.84亿元。
– 因首次被查且按期缴清,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2:某企业虚开发票偷税案
– 案情:某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成本500万元,少缴税款120万元。
– 处罚:
– 企业负责人被判逃税罪,处3年有期徒刑,罚金50万元。
– 企业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合计300万元。
重点内容:偷税手段(如阴阳合同、虚开发票)直接影响量刑,企业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四、如何避免偷税漏税风险?
1. 合规纳税申报:确保收入、成本真实记录,及时申报。
2. 定期税务自查:借助专业机构核查账目,避免计算错误。
3. 关注政策变化:如税收优惠、稽查重点等。
重点内容:企业应建立内控税务管理制度,个人需保留合法收入凭证,防范法律风险。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案件需结合实际情况咨询专业律师或税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