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国防建设上采取什么类型国防?

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类型与战略选择

一、国防类型的基本分类

世界各国根据安全需求和战略环境选择不同的国防建设模式,主要分为扩张型国防联盟型国防中立型国防自卫型国防四大类别。中国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需求,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防发展道路。

二、中国的核心国防政策

我国实行的是自卫防御型国防(Defensive National Defense),这一选择源于三个方面:
1. 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和为贵”的哲学思想
2. 现实安全需求:作为陆海复合型大国需要统筹多方安全关切
3. 国际责任担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

三、自卫防御国防的实践特征

(一)防御性国防开支

我国军费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1.5%左右,显著低于世界主要国家2-4%的水平。2023年国防预算为155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7.2%,主要投向装备更新和人员待遇改善,符合合理适度的防御性投入原则。

(二)非进攻性力量部署

火箭军导弹部署严格遵循防御原则:东风-26中远程弹道导弹射程覆盖关岛基地,但始终保持固定阵地部署模式,与进攻性国家的机动前置部署形成鲜明对比。海军舰艇编队亚丁湾护航行动坚持”护航不扩权”原则,12年来完成1500多批护航任务从未借机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三)主动透明度建设

国防白皮书定期发布机制已坚持20年,2019年白皮书首次公开主要作战部队序列。国际军事比赛、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开放活动,彰显中国军队的开放自信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吉布提保障基地建设

2017年建成的首个海外保障基地,严格限定为”后勤保障设施”而非军事基地:
– 驻军规模不超过800人
– 主要功能为护航编队补给休整
– 设施防御半径不超过500米
体现有限存在、专项用途的防御特征

案例2:南海岛礁建设

永暑礁等岛礁基础设施建设遵循”三重功能定位”:
1. 民用服务功能:海上搜救与气象预报
2. 国际责任担当:航道维护与灾难救援
3. 必要防御需求:有限的自卫设施部署
每个岛礁均保留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案例3:网络安全防御

中国网络防御采用”前置防御“模式:
– 2016年建立国际网络安全应急小组
– 2020年向联合国提交《全球数据安全倡议》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完全限定在境内
实现”御黑客于国门之外”的主动防御

五、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合作

(一)安全对话机制

建立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晤等50多个双边多边对话机制,2023年与俄罗斯举行”北部·联合-2023″演习,聚焦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最大维和出兵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2023年在马里、南苏丹等8个任务区部署1300余名官兵,坚持中立防御型维和模式

(三)全球公共产品供给

辽宁舰航母编队南海巡航期间,多次为遇险外国商船提供导航协助;2021年向印尼援助潜艇救援设备,体现”防御中有担当“的大国责任。

六、未来发展方向

2024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进一步明确:
–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发展”智能防御“作战体系
– 深化国际安全合作
始终恪守”不扩张、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

中国特色的自卫防御型国防建设,既保障了国家安全发展的核心需求,又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创了大国国防建设的新范式。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