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在江苏区域划分中到底算不算苏北?
引言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强省,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通常被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盐城市的归属问题长期存在争议:从地理和传统视角看,盐城被划入苏北;但从现代经济规划和政策视角看,其定位更趋近于苏中甚至沿海经济带。这一争议反映了江苏区域划分的动态性和多维性。
江苏区域划分的传统标准
地理与文化维度
江苏省传统上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划分为三部分:
– 苏南地区:长江以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等,代表吴文化核心区。
– 苏中地区: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属江淮文化过渡带。
– 苏北地区:淮河以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等,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
盐城市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理上属于江淮平原东部,且方言属江淮官话,与苏中的扬州、泰州一致。然而,因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苏北,传统中常被归为“苏北五市”(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之一。
行政与历史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江苏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划分标准:
– 苏南: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
– 苏北:农业为主、经济相对滞后。
盐城历史上因农业主导、工业化进程较慢,被纳入“苏北”范畴。例如,2001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将盐城列为“苏北地区”,强调其需承接产业转移。
现代划分的争议与调整
经济与政策重新定位
2010年后,江苏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2017年):
– 沿海经济带: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突出海洋经济和生态发展。
– 江淮生态经济区:覆盖淮安、宿迁及盐城部分区域。
这一规划将盐城从“苏北板块”中剥离,强调其沿海区位和生态功能,与苏中的南通、泰州联动增强。
实际案例:交通与产业协同
– 交通网络:盐通高铁(2020年开通)使盐城至上海时间缩短至2小时,融入“苏南都市圈”通勤范围,与南通、苏州联系紧密,而非传统苏北城市。
– 产业合作:盐城大丰区与苏州共建“苏盐合作园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但政策标签已从“苏北支援”转为“跨江合作”。
– 生态定位:盐城拥有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在《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中与淮安、宿迁同属生态经济区,而非传统工业导向的苏北。
专家与公众认知分歧
学术观点
– 地理学者:坚持淮河-长江界线,认为盐城属苏中(如《中国地理分区》教科书)。
– 经济学家:按人均GDP排名(2022年盐城位列全省第8,低于苏中均值但高于宿迁、连云港),将其视为“苏北尾部”或“苏中边缘”。
– 政策研究者:指出省级规划已淡化行政标签,更强调功能区划(如沿海发展带)。
社会认知调查
2021年江苏媒体问卷调查显示:
– 苏南居民中,72%认为盐城属于苏北(因经济印象固化);
– 盐城本地居民中,56%拒绝“苏北”标签,更认同“沿海城市”或“苏中北”;
– 徐州、连云港等传统苏北城市则普遍将盐城视为“苏北兄弟城市”。
结论:多维视角下的归属
盐城的区域归属需分维度看待:
1. 传统地理与文化:属苏中(江淮文化圈);
2. 历史经济格局:被划入苏北(因发展滞后);
3. 现代政策导向:属于沿海经济带,与苏中联动增强;
4. 社会心理认同:存在本土身份与外部标签的冲突。
因此,盐城在严格行政划分中仍属苏北(如江苏省统计局分类),但实际功能定位已趋向苏中化。这一案例揭示了区域划分的流动性:既受历史路径依赖影响,也随经济重构和政策调整而演变。未来,随着江苏区域一体化推进,“苏北”这一传统概念可能进一步淡化,被更精确的功能区划取代。
参考文献
–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2022.
– 张京祥等.《江苏区域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 地理学报, 2015.
– 盐城市统计局.《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