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合同在法律上会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一、无效合同的法律定义
无效合同是指因缺乏法定有效要件,自始、当然、确定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二、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
(一)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即属无效。此处”强制性规定”特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典型案例:2021年浙江某法院审理的民间借贷纠纷中,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借款用于赌博仍提供资金,法院认定借款合同因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仅判决返还本金,不支持利息诉求。
(二)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内容或目的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无效。包括但不限于涉及色情交易、代孕协议、规避限购政策等情形。
典型案例:2019年北京房产纠纷案中,买卖双方为规避限购政策签订”阴阳合同”,法院最终认定该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
(三)虚假意思表示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典型案例:2020年上海某企业为逃避债务与关联公司签订虚假房产买卖合同,法院查明后认定该买卖合同属无效合同。
(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包括八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典型案例:7岁儿童独自购买万元手机,家长要求退货案中,法院认定买卖合同因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
(五)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
典型案例:2022年江苏某破产企业将优质资产低价转让给关联公司,损害债权人利益,法院认定该转让合同因恶意串通而无效。
三、特殊无效情形
(一)格式条款无效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
(二)免责条款无效
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
四、法律后果
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实务建议
1. 合同签订前应审查主体资格与内容合法性
2. 避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3. 谨慎使用格式条款,遵循公平原则
4. 重要合同建议委托专业律师审查
注:本文根据《民法典》最新规定编写,具体案件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法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