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在江苏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与特色研究
一、# 徐州在江苏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承担特殊使命。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21-2035年)》,徐州被明确为全省四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与南京、苏锡常都市圈形成南北联动发展格局。2022年徐州市GDP达到8458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30强,在苏北地区保持经济总量第一的领先地位。
二、# 核心发展特色与优势
1. 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
徐州拥有”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集聚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高铁通达里程居全国前列。2023年开业的徐州东站西广场综合体,使该站成为全国首个”双广场、双站房”高铁枢纽,日均客流量超15万人次。徐州观音国际机场获批对外开放口岸,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2条,形成”空铁水陆”多式联运体系。
2. 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作为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工集团自主研发的XCA2600全地面起重机创下全球最大吨位纪录,液压阀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0%。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7%,较2016年提升22个百分点。
3.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引擎
牵头建立涵盖苏鲁豫皖4省10市的协同发展机制,在医保结算、市场监管、警务协作等领域实现跨省通办。共建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2023年区域经济总量达4.8万亿元,相当于省级经济体量。
三、# 特色发展案例实证
案例1: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模式,将1.74万亩采煤塌陷地改造为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年接待游客量超300万人次,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年收入超15亿元,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标杆项目。
案例2:淮海国际陆港建设
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500列,开通”徐州-莫斯科”精品线路,运营”保税+出口”混拼新模式。202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87亿元,同比增长31.2%,形成”班列+贸易+产业”联动发展生态。
四、# 未来发展展望
根据《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双向开放枢纽。重点培育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到2035年建成辐射淮海经济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徐州正通过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产业转型示范、区域协同引领三大核心能力,在江苏省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战略支点作用,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中原城市群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