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面积约298万平方千米,孟加拉国面积约14.76万平方千米,从表面规模来看,印度吞并孟加拉国似乎并非难事。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并非如此简单,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地理、民族等多方面因素。
英属印度的分裂:蒙巴顿方案的“分而治之”
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已无力继续掌控英属印度。这块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当时人口接近4亿,仅次于中国。若英属印度整体独立,势必成为一个在南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英国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早已积累了“分而治之”的统治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按照宗教进行划分的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属印度各方依据此方案分别独立。其中,印度斯坦族获利最大,其领土面积最为广阔,人口数量也最多,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度的版图基础。印度位于南亚中央,面积约29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在世界各国面积排名中位居第七。
印度的崛起使得东西两侧的伊斯兰地区——巴基斯坦和东孟加拉(后来的孟加拉国)感到恐慌。巴基斯坦面积约79.61万平方千米,东孟加拉面积约14.76万平方千米,二者面积之和不足印度的三分之一。
既然印度能够联合众多印度教群体组建国家,那么巴基斯坦和东孟加拉为何不能团结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呢?实际上,巴基斯坦与东孟加拉曾合成一个国家,被称为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困境:东巴飞地的独立危机
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之间最近的距离约为1500千米,而伊斯兰堡到达卡的距离更是超过2000千米,比北京到香港的距离还要遥远。距离因素只是问题之一,更为关键的是,两地之间隔着对南亚地区怀有野心的印度,这使得两地的沟通受到极大阻碍。
巴基斯坦存在一个明显的软肋,即东巴这块面积广大的飞地。巴基斯坦并未将孟加拉语定为官方语言,而是通用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这一举措引发了东巴地区的强烈不满。此外,连年的印巴战争早已透支了巴基斯坦的国力。在前总统米尔扎被军政府赶下台后,东巴地区民众的向心力逐渐减弱,人心思变,谋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印度敏锐地察觉到了巴基斯坦的这一软肋,迅速与东巴各反对派取得联系,并在暗中给予支持。20世纪60年代末期,东巴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罢学和游行运动。1971年,东巴的独立运动最终演变为战争。东巴民众与西巴驻军展开激烈战斗,不少东巴军队也纷纷倒戈,加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来。
这场战争从3月份开始,尽管印度出资出装备支持东巴,但由于西巴不断增兵,战局一度陷入僵持状态,持续了数月之久。1971年11月,印度直接出兵东巴,12月便攻占了达卡。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东巴独立建国,正式命名为孟加拉国。
印度的战略考量:为何不兼并孟加拉国?
1971年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974年加入联合国。而在1975年,印度宣布兼并面积7千平方千米的锡金。从印度的扩张战略来看,其似乎有着明确的兼并目标顺序。
印度下一个兼并目标被认为是不丹,不丹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7.7万(2024年)。再下一个目标则是尼泊尔,尼泊尔面积约14.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059万(2023年)。最后才是东边的孟加拉国,其面积约14.76万平方千米,人口达1.71亿(2023年)。
印度自认为拿下不丹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事实上不丹也确实被印度牢牢控制。截至2025年7月,不丹是我国邻国中唯一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实际上它与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均未建交,这背后显然是印度从中作梗。
印度甚至认为拿下尼泊尔难度不大,尽管尼泊尔人口众多,但大部分尼泊尔人信奉印度教,印度因此认为兼并尼泊尔是理所当然之事。
然而,对于孟加拉国,印度却有着不同的考量。孟加拉国拥有1.71亿人口,这是印度绝对难以消化的。2023年,印度人口约14.3亿,居世界第一,表面上看是孟加拉国的八倍多,但人口结构却反映出印度的无奈。
2022年,印度总人口中,印度斯坦族约占46.3%,主要分布在恒河流域。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还有: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地族,占7.6%。可见,印度斯坦族占印度人口比例不到一半,统治这个多民族国家并非易事。而孟加拉族人口过亿,是印度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如果孟加拉国并入印度,孟加拉族将成为印度第二大民族,人口达到印度斯坦族的一半左右。届时,印度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兼并的预期目标,甚至孟加拉国还有可能带动西孟加拉邦产生变数。
综上所述,印度当年没有顺势拿下孟加拉国,是受到自身实力和战略规划的双重限制。印度的兼并战略有着明确的先后顺序,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必须按照这个顺序逐步推进,而孟加拉国因其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民族结构,成为了印度难以轻易吞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