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归属:历史迷雾中的中俄叙事博弈

黑龙江流域,这片广袤且战略意义重大的区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中俄两国关注的焦点,其归属问题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与纷争。部分观点认为,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便是俄国的领土,这种认知致使俄国人对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始终耿耿于怀,将其视为难以磨灭的耻辱。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便会发现这一观点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脉络与政治考量。

黑龙江流域:历史管辖权的多变与争议

黑龙江流域,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全长四千多公里,流域面积达上百万平方公里,其范围涵盖了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片土地的历史管辖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历史记载来看,早在明朝时期,黑龙江流域便已明确纳入中国领土版图。明代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这一机构对包括黑龙江下游以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区域行使着有效的管辖权。清朝入关后,对黑龙江地区更是极为重视,将其视为祖居之地。康熙年间,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设立黑龙江将军一职,专门负责管辖黑龙江流域的各项事务。

与此同时,俄国自17世纪起便开启了向东扩张的征程。在成功征服西伯利亚后,其目光逐渐投向了远东地区。1649年,哈巴罗夫率领一支队伍踏入黑龙江流域。哈巴罗夫此人出身低微,早年虽凭借探险、贩盐和开荒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后来因得罪官员而财产被没收。出狱后,他组织队伍向东进发,其真实目的并非简单的探险,而是为了抢占地盘、建立据点。这支队伍沿河而下,对当地部落进行了残酷的袭击,疯狂抢夺资源,甚至在缺粮时做出了一系列残暴至极的行径。他们所绘制的地图,成为了俄国后续在黑龙江流域扩张的重要依据,然而,他们却刻意忽视了这片土地上早已存在的中国管辖痕迹。例如,1652年,清军便与哈巴罗夫一行人在乌扎拉村展开了一场激烈交锋,最终打得对方狼狈逃窜。

中俄冲突: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哈巴罗夫的行动无疑成为了中俄冲突的导火索,将冲突推向了高潮。俄国人在雅克萨筑城,并于1657年建立了据点,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面对俄国的挑衅,清朝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清军两次对雅克萨发起了大规模的攻打行动。1685年,清军展开了第一次围攻,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降,但随后又反悔。1686年,清军再次发起围城之战,俄军在这场战斗中死伤惨重。由于俄国人无法从国内获得大规模的增援,远东地区的局势愈发危急,最终不得不向清朝求和。

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展开了谈判,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两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协议,条约以拉丁文、俄文、满文三种文字写成。根据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岭南和河南地区归中国所有,岭北和河北地区则归俄国。同时,条约还规定拆毁雅克萨城,俄人撤离该地区,乌第河一段的边界暂不划定。此外,条约还对贸易和逃人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双方人员持护照可以过境互市,对于逃犯则不予收留。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条约内容来看,《尼布楚条约》无疑是一个平等条约。清朝在当时国力强盛,在谈判中占据上风,俄国不得不做出较多让步,承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均为中国领土,这一条约有效地阻挡了俄国继续向东扩张的步伐。

俄国视角:《尼布楚条约》的“耻辱”与历史叙事的重构

然而,俄国人后来对《尼布楚条约》的看法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将这一条约视为耻辱,主要原因在于条约使他们失去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俄国人的认知中,他们通过哈巴罗夫等探险者的活动,认为黑龙江流域是一片无主之地,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他们理应拥有这片土地。然而,最终却被清军赶走,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这让他们感到无比屈辱。

在俄国的历史书写中,哈巴罗夫被塑造成为了英雄人物,不仅被授予贵族称号,还有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彼得大帝时代,俄国更是将黑龙江流域视为通往太平洋的关键钥匙,对其觊觎已久。到了19世纪,俄国史学家开始对历史进行大规模的改写。他们声称黑龙江流域在俄国人到来之前是一片荒地,没有汉人或女真人在此定居,只有一些分散的部落,而俄国则是第一个发现并占有这片土地的国家。他们认为清朝是通过武力手段抢走了这片土地,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则是忍辱负重的表现。直到1860年,俄国通过《北京条约》“收回”了所谓的“失地”。

但实际上,《北京条约》是俄国趁清朝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强迫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条约规定以主航道中心线划分黑龙江,北岸归俄国,南岸归清朝,出海口庙街也被俄国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历史叙事之争:不同时代的观点演变与影响

俄国人这种将侵略者描绘成受害者的叙事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其国内的历史认知。他们宣称《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俄国损失了黑龙江流域上百万公里的土地。苏联时代,尤其是1960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史学家大规模修改历史书籍,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外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的领土。

当时,中苏之间存在着边境争端,珍宝岛冲突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关系。苏联为了从历史角度为其占有外东北的行为寻找正当性,宣称黑龙江流域原本是无主之地,俄国人于17世纪中叶率先发现并建立了雅克萨城,但清军两次击败他们,并强迫签订了条约。苏联还声称沙俄忍耐了171年,直到1860年才反超清朝,夺回了部分失地,甚至认为黑龙江以南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应该是他们的,因为那同样是无主荒地。

这种观点被写入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俄国人。如今,当你去海参崴或伯力询问当地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会声称远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的领土,曾被中国抢走,后来他们的祖先经过千辛万苦才夺了回来。

事实真相:中国痕迹与俄国侵略的铁证

然而,事实并非如俄国人所描述的那样。黑龙江流域早就有中国存在的痕迹。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文物,界碑石刻等也清晰地证明了清朝对该地区的有效管辖。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民族早在明清时期就已臣服于中国,成为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之相反,俄国人则是外来侵略者。哈巴罗夫等人袭击部落、焚村抢掠的行径,给他们留下了“罗刹”的恶名。《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朝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通过巡边立碑等方式宣示主权。1690年,巴海等人分三路对黑龙江流域进行巡察,并树立了威伊克阿林碑,用满、汉、蒙、俄、拉丁文刻上条约内容。清政府还积极招垦荒地,鼓励汉人闯关东,大量汉人迁入东北地区,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对这片土地的管辖。

然而,清朝晚期国力衰败,政府腐败不堪,俄国趁机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896年,清朝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俄国借此机会修建铁路,占据旅顺和大连,建立海军港,并设立学校、教堂和银行,发行卢布,将东北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出兵17万进入东北地区,表面上声称是为了保护铁路,实则是为了占领这片土地。俄国史书却将这一侵略行为描述为无奈之举,声称是和平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才被迫动武,还狡辩称东北地区也是无主之地,否则为什么会有闯关东的现象。

苏联继承了沙俄的这套叙事方式,1960年后更是强调俄国率先发现黑龙江流域,《尼布楚条约》是俄国的耻辱,《北京条约》则是俄国“雪耻”的标志。甚至一些史学家如米勒等,否定《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公正性,声称黑龙江流域是在清军的武力威胁下被迫让给中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俄国就曾计划对清朝开战,但未能实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坚持这一观点,尽管中俄在1991年、1994年、2004年签订了边界协定,使边界得到了稳定,但历史争议依然存在。俄罗斯远东博物馆移除中国展品,更改地名以抹去中国的历史痕迹,这一系列行为都充分显示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执着,因为这关系到他们领土占有的正当性。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大国博弈下的黑龙江流域

黑龙江流域的归属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当清朝国力强盛时,能够有效地守住这片土地;而当清朝国力衰弱时,便不得不割地赔款。俄国的扩张历史可以追溯到伊凡雷帝时期,他们征服了西伯利亚后,在远东地区遭遇了清朝的阻挡。《尼布楚条约》是俄国东扩过程中首次受到重大挫折的条约,因此他们对这一条约的耻辱感尤为强烈。苏联时期,在中苏分裂的背景下,更是将历史争端作为攻击中国的武器。如今,俄罗斯的一些民族主义者仍然声称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的,甚至将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庆祝为征服东方的胜利。

在《瑷珲条约》签订166周年之际,俄国人欢庆他们战胜了东方,而将1689年视为耻辱年。然而,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是清朝在列强的逼迫下被迫割地的屈辱见证。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这就如同邻居之间争夺地界,先占的人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后来的人用武力抢走了土地,再后来又通过不正当手段抢了回去,还声称自己是受害者。

俄国人将哈巴罗夫的探险行为视为英雄壮举,尽管他的行径充满了残暴和掠夺;而将清军的自卫反击行动污蔑为侵略。历史书写的权力往往掌握在胜利者或强势者手中,苏联在修史时故意忽略中国的界碑文物,宣称黑龙江流域是无主之地。但真相是,黑龙江流域有中国石刻为证,出土的文物也充分证明了清朝对该地区的有效管辖。在国际法中,先到并不意味着就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关键在于是否对土地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后续发展与未来展望:边界稳定与历史认知的分歧

1860年后,俄国完全控制了外东北地区,并将哈巴罗夫斯克命名为哈巴罗夫斯克,以纪念哈巴罗夫的“功绩”。清朝时期,虽然放任汉人闯关东开垦土地,但这也使得俄国在进一步侵略时面临了一定的阻力。甲午战争后,俄国逐渐渗透到中国东北地区,修建铁路,占据港口。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更是大举入侵。苏联时代,中俄边界虽然趋于稳定,但争议从未间断,1969年更是爆发了珍宝岛冲突。

1991年后,中俄签订了东段和西段边界协定,2004年又签订了补充协定,进一步明确了边界。然而,中俄在历史叙事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中国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而俄国则将其视为耻辱。

结语

归根结底,俄国人将黑龙江流域说成自古以来就是他们的领土,其目的无非是为自己的领土占有行为寻找借口。《尼布楚条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因为这是他们东扩受挫的起点。然而,当我们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时,就会发现这种叙事方式忽略了太多中国对黑龙江流域进行有效管辖的证据。

在现代社会,中俄边界已经趋于稳定,但历史争议仍然影响着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知。当我们前往海参崴旅游时,询问当地人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他们大多会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远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的,曾被中国抢走,后来又被夺了回来。这充分显示了教育在塑造历史认知方面的强大力量。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向着更加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

(0)
上一篇 2025年8月8日 下午9:03
下一篇 2025年8月8日 下午9: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