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雄踞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占据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版图上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新疆,这一名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其原称“西域”,至清朝始更名为“新疆”,此名与“旧疆”相对,蕴含着“故土新归”的深远寓意。
清朝更名之由:历史传统与地域管理的双重考量
在清朝满族统治者的传统中,将较晚归附的民族和地区冠以“新”字,以示区别。如东北地区满族各部归附较迟者,被称为“新满洲”。同时,清朝统治者还习惯于以当地少数民族的族名加“疆”字,来命名其聚居地区。如西南地区的苗族聚居区被称为“苗疆”,西北天山以南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被称为“回疆”,天山以北准噶尔部聚居区则被称为“准疆”。新疆之名,正是这一命名传统的延续。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初现端倪
新疆古称“西域”,这一历史地理概念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通常指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汉代时,西域主要指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即西域都护府统领之地,为狭义西域;唐代以后,西域范围逐渐扩大,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乃至更西之地,为广义西域。
先秦至西汉初期,西域分布着大月氏、大宛、乌孙、楼兰、疏勒、康居等数十个游牧民族政权,号称“西域三十六国”。西汉初期,匈奴强盛,对汉朝和西域诸国进行掠夺。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决心武力消灭匈奴,并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尽管张骞未能说服大月氏,但其出使却意义非凡,不仅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还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随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败而西迁。汉朝又派李广利讨伐大宛,西域多国臣服。公元前121年,西汉控制河西走廊,掌握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统管西域事务,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三十一载
西汉与东汉交替之际,王莽篡汉,西域与中原中断联系达15年之久。东汉初期,政府无暇顾及西域,西域诸国复臣服于匈奴。公元73年,汉明帝派四路大军攻打匈奴,重新打通西域通道。其中,班超作为汉朝军官,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仅率36人便横扫西域,先后劝服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归附汉朝,并设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班超经营西域31年,使西域55国全部归附汉朝,被汉朝封为“定远侯”。
三国至南北朝:混乱割据三百载,西域若即若离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无暇西顾,西域诸国逐渐脱离中原王朝的管辖。曹魏政权收复河西走廊后,重新设立西域长史府,恢复对西域的统治;西晋延续了这一统治;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在西域建立高昌郡,扩大了中原在西域的影响力;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在西域设立西戎校尉府,但西域仍处于分裂状态。
隋唐:大一统盛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达到顶峰
隋朝时期,中原王朝重新实现统一,隋炀帝出兵土谷浑,设立四郡,夺回通往西域的南道,但并未实现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唐朝取代隋朝后,唐太宗派大军大破吐谷浑,灭高昌国,设置西州和庭州,并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统一管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地。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期间,唐朝降服西突厥,版图进一步扩大。
唐朝国力强盛,帮助西域抵挡了北方突厥人和南方吐蕃人的侵略,西域诸国对唐朝的崇拜和归顺达到顶峰。然而,随着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并与唐朝争夺西域统治权,以及阿拉伯王国帝国的介入,西域局势变得复杂多变。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落,吐蕃乘机占据西域部分地区。不久,回鹘驱逐吐蕃并建立西州回鹘政权,掌握了对西域的控制权。后吐蕃和回鹘都开始衰落,西域陷入混战状态。
宋朝:西域与中原关系疏离
北宋时期,中原王朝未对西域实现有效管理;南宋时期,辽国灭亡后,耶律大石率部西迁至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西辽政权。因此,宋朝与西域的关系相对疏离。
元朝:西域行省设立,掌控力进一步加强
元朝时期,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将整个欧亚大陆纳入统治之下。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多个汗国,西域地区大部分属于察合台汗国。中原地区则由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治,为了更好地管理疆域,元朝在全国设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沿用至今。在西域东边,元朝设立了别失八里、哈密力、哈喇火等尚书省,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元朝在西域设置行省,标志着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掌控力进一步加强。
明朝: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没落
明朝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北伐成功,但仍未能实现对西域的有效统治。新疆地区被称为“回疆”,明朝只在今克什米尔东北和藏西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和哈密卫等机构,维持商贸通道安全,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明朝后期,准噶尔部逐渐崛起,成为西域的重要势力。
清朝:西域改名“新疆”,寓意“故土新归”
清朝初期,准噶尔汗国控制了天山南北。经过康、雍、乾三代用兵,清政府逐渐扩大了在中国的控制区域。乾隆年间,清政府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重新夺回了西域的控制权。乾隆皇帝将西域命名为“新疆”,寓意“故土新归”,从此确立了中国对新疆的统治。
1762年,乾隆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府,作为整个西域的政治、军事中心。然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力衰微,中国领土不断遭到践踏。186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了新疆西北角上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5年,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到1870年已占领整个南疆和大部分北疆领土。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
面对新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李鸿章认为新疆疆域大且不交税,还需设立驻军花费巨大,不如将军费省下来建设海防;而左宗棠则认为新疆如果丢失,分裂势力将进一步进攻甘肃、陕西进而威胁北京。最终,左宗棠的意见胜出。1875年5月,清朝政府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从1876年7月至1878年1月,清军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所有地区。1880年,左宗棠抬棺出征誓要拿回伊犁;1882年,经过艰苦谈判和斗争,清朝政府从沙俄手中收回伊犁。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再次提出了在新疆建省的问题,并提出了“他族逼处,故土新归”的论点。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并将西域改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新疆省包括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等地。新疆实行与中国内地一样的行政制度,治所由伊犁移至今乌鲁木齐。自此,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沿用至今。
近现代:新中国成立,新疆迎来和平解放与迅猛发展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新疆先后由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等军阀占领和管理,但一直拥护中央政府,新疆的行政设置与清朝时期差别不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陶峙岳、包尔汗宣布起义,王震将军率军攻占乌鲁木齐,和平解放新疆,开启了新疆迅猛发展的新纪元。
结语:新疆——华夏一统的壮丽史诗
新疆,寓意“故土新归”,自西汉时期正式纳入中原版图以来,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西域从属、臣服于中原;当中原王朝动荡时,西域的地方政权则伺机兴乱。然而,历史证明,新疆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华夏一统的壮丽史诗中不可或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