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度的近视才能被定义为高度近视呢?

多少度的近视才能被定义为高度近视?

在眼科临床中,近视(Myopia)根据屈光度(Diopter, D)的数值被划分为不同的严重程度。其中,高度近视(High Myopia)通常是指屈光度达到或超过-6.00D(即600度)的情况。这一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近视研究所(IMI)等权威机构广泛采纳。高度近视不仅是屈光问题,更是一种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的高危因素,与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黄斑病变等致盲性眼病风险显著相关。

近视的分类标准

根据屈光度的数值,近视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轻度近视(Low Myopia):屈光度在-0.50D至-3.00D之间(50度至300度);
中度近视(Moderate Myopia):屈光度在-3.25D至-5.75D之间(325度至575度);
高度近视(High Myopia):屈光度达到或超过-6.00D(600度)。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研究将超过-10.00D(1000度)的近视定义为超高度近视(Extreme Myopia),其并发症风险更高。

为什么高度近视需要特别关注?

高度近视的本质是眼轴过度增长(通常超过26mm)。眼轴变长会导致视网膜、脉络膜等眼内组织被拉伸变薄,从而引发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例如: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黄斑萎缩(Macular Atrophy)
青光眼(Glaucoma)
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

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必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如OCT、眼底照相),以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

实际案例说明

案例一:中度近视未控制,发展为高度近视
一名16岁学生,初始近视度为-4.50D(450度)。因长期近距离用眼且缺乏户外活动,近视每年增长-1.00D。20岁时,其近视度增至-8.50D(850度),被诊断为高度近视。眼底检查发现其眼轴长达26.5mm(正常值约24mm),且视网膜周边已出现轻度变性区。医生建议其每年复查眼底,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视网膜脱离。

案例二:高度近视并发黄斑病变
一名45岁女性,自幼高度近视(-12.00D/1200度)。近期自觉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经OCT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Myopic Maculopathy)。虽经治疗,其中心视力已无法完全恢复,凸显了高度近视长期管理的必要性。

如何预防与管理高度近视?

1. 儿童青少年期控制近视进展: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角膜塑形镜(OK镜)、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每日≥2小时)等方法,延缓近视度数增长。
2. 定期眼科检查:高度近视者应每6-12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监测眼轴长度及视网膜健康状态。
3. 避免高风险行为:如剧烈运动(拳击、跳水)、过度用眼及眼部外伤。

结语

综上所述,当近视度数≥-6.00D(600度)时即可定义为高度近视。它不仅是简单的视力模糊,更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眼部疾病。及早干预近视进展、定期监测眼底变化,是避免不可逆视觉损害的关键。如果您或家人近视度数较高,请务必重视并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指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请以眼科医生意见为准。

(0)
上一篇 12小时前
下一篇 12小时前

相关推荐